新征程上,如何統籌協調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多項任務,平衡長期目標和短期挑戰,成為業內關注焦點。近日,多位專家在2023年第二期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上表示,統籌用好技術、政策、市場等多種力量,中國有望實現產業轉型,并成為綠色新發展范式的引領者。
“新三樣”釋放
轉型重大信號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論壇上指出,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面異軍突起,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信號。這個轉型是經濟新發展方向,也是生態文明新發展天地。
據了解,以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外貿“新三樣”為代表的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的產品,正在成為我國出口的新增長點和新優勢產業。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前主席阿代爾·特納以線上方式參與論壇時稱,中國是電動汽車推廣的世界領導者,電池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太陽能光伏板生產快速擴張,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阿代爾·特納強調,能否實現全球溫控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國家的貢獻,如何讓各個經濟體進行電氣化,讓電力體系“脫碳”,歐盟、美國、中國都要采取行動。“這三大經濟體的行動在接下來的十年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機會實現氣候領域的目標。”
鄒驥進一步指出,當前芯片、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電動汽車、儲能、生物技術等蓬勃發展,有望支撐中國進入生態文明的新發展階段,正在或將形成一系列新產業。
展望發展前景,鄒驥認為:“中國已經開始依托各種技術穩步行進在節能減排道路上,但是中遠期還有大量的技術需要開發,需要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或者物質基礎去承接技術成本,同時創造新經濟發展需求。”
從“資源依賴”
走向“技術依賴”
“碳中和行動將會使世界經濟從能源資源依賴型逐步走向能源技術依賴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表示,以資源量來看,以風光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撐或遠遠超過全球實現碳中和所需的量。雖然每個國家都擁有一定程度的風光資源,但誰能更早、更好利用風光,取決于誰能夠搶先建成支撐大規模穩定使用這種新能源的技術體系。
興業研究公司總裁助理、學術評審委員會副主席鄭仁福認為,經過長期產業培育和補貼之后,光伏行業進入發展“拐點”,發電側平價時代來臨。
如今,國家正逐步完善政策,推動新型儲能快速發展。各地儲能支持政策也相繼出臺,促進儲能產業快速落地發展。在鄭仁??磥?,儲能可像光伏一樣,憑借政策扶持具有經濟性,進而形成一定市場規模,形成規模之后哺育市場,推動技術進步,促進行業降本增效。
電動汽車被視為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產業之一。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斌指出,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將會成為新車市場和保有量的主流。“以特斯拉、比亞迪為代表的電動車已經帶來汽車研發、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全產業以及價值鏈的變革,也帶動產業間的融合。主要體現在純電動汽車+低碳交通融合發展、純電動汽車+新能源融合互促、純電動汽車+綠色材料加速應用。”
“五碳” 并舉
實現“雙碳”目標
多位與會專家指出,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綠色環保技術升級、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均為關鍵因素。這些將成為推動轉型與增長的關鍵引擎,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紅杉中國投資合伙人、紅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李俊峰表示,能源轉型解決資源限制和環境問題,還能推動經濟發展、降低成本,為未來創新和發展提供無限想象空間。
針對中國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這一問題,賀克斌提出“五碳”并舉的措施:“一是資源增效減碳,即節能與能效提升;二是能源結構降碳,即中國未來的能源結構從以現在的以化石能源為主逐步走向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為主;三是地質空間存碳,即使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時候,仍然會保持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它們產生的碳排放將會通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來解決;四是生態系統固碳,這與現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建設任務是一致的;五是市場機制融碳,中國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標志著開啟從‘碳有價’走向‘碳漲價’的進程,這將成為各類技術減碳、低碳、負碳、零碳技術進入市場的關鍵驅動力。”
賀克斌分析稱,從政策層面看,全球各類政策的制定都會對未來的投資和技術發展走向產生重要影響;從市場機制看,根據科技部分析,從對減碳減排的貢獻看,已經商業化的技術占1/3,中試示范階段占1/3,還有1/3在概念和研發階段。“可以說,未來的技術研發和新技術逐漸進入市場,是實現‘雙碳’目標最關鍵的因素。”